2025年6月24日,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东兵、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马旭东、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技术教研室主任陈斌一行,赴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电动系统分公司开展“职业院校汽车相关专业与汽车产业发展适配性”专项调研。活动同步举行10名毕业生就业协议签约仪式,并围绕吉林省教育厅“全省职业院校专产对接”工作要求,与企业就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富奥电动系统分公司运营总监陈延军、人事行政部部长郭永超、生产制造部部长沙金、研发中心主任李建凤等企业代表全程参与。
图1 参加调研的校企双方代表
实地考察:感知生产研发场景,深化产教融合认知
调研组一行首先在陈延军总监、沙金部长、李建凤主任的陪同下,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研发核心区域考察。在红旗车型逆变器生产及质量检测车间,沙金部长详细介绍了“精密加工-装配-检测-包装”全流程生产工艺,并重点说明数字化系统的贯通应用——通过MES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及质量数据,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可追溯、可优化”。值得关注的是,车间内多名长汽大学实习学生正参与“装调操作”“在线检测”等岗位实践。沙金部长表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能快速掌握组装工艺,但对质量管控标准的理解仍需深化,建议加强生产场景下的质量意识培养。”
图2 参观富奥电动逆变器生产及质量检测车间
随后,调研组来到研发实验中心。李建凤主任逐一讲解了“高转速测试台架”“噪声振动测试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实验测试设备的功能及应用场景。其中,“三合一电驱动总成综合测试平台”可模拟-40℃至120℃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软件标定实验室”配备国际领先的CANoe、MATLAB等工具,用于优化电机控制策略与软件算法。李建凤主任强调:“当前电驱动技术正从‘硬件主导’向‘软件定义’升级,企业对汽车软件工程师、标定工程师的需求显著增加,亟需职业院校针对性培养。”
图3 参观富奥电动研发实验中心
就业签约:10名毕业生正式加入,人才输送机制再深化
实地考察结束后,双方在企业会议室举行10名毕业生就业协议签约仪式。陈延军总监在仪式上表示:“长汽大学毕业生在岗位适应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此次签约的10名学生将分布在‘生产工艺’‘质量检测’‘软件测试’‘物流仓储’四大岗位,是企业2025年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兵院长回应:“学校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此次签约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未来,我们将根据企业反馈优化课程体系,为企业输送更多‘懂工艺、精技术、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签约现场,校企双方代表与我校毕业生共同合影,记录下这一深化合作的重要时刻。
图4 参加我校毕业生与富奥电动就业协议签约仪式
座谈交流:聚焦专业适配痛点,共商协同育人新路径
签约仪式后,双方围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专产对接”主题展开深度座谈(见图6-8)。座谈会由郭永超部长主持,校企双方代表结合《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汽车产业专产对接企业调研问卷》,从“紧缺岗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专业调整”等维度进行深度交流。
图5 校企双方代表在座谈会上深度交流
企业指出,当前紧缺岗位集中于“汽车软件工程师”“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三大类,其中软件工程师缺口较大,核心需求为掌握Python编程、MATLAB仿真及汽车软件测试与标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课程体系优化,企业建议增设“汽车软件测试与标定”“新能源电机设计”等前沿课程,强化“基于生产案例的质量管理课程”,并推动“机械-电子-软件”融合的知识体系建设。
图6 企业代表围绕紧缺岗位提出建议
关于校企合作深化,双方达成共识:拟共建“噪声测试实验室”“高转速测试台架实验室”等实训平台;推动“企业专家进课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双向交流机制;强化“订单班”培养模式,针对紧缺岗位优化课程设置。陈延军总监还结合行业趋势提出前瞻性建议:“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转型,建议学校提早布局‘机器人控制技术’‘车联网通信技术’等课程,通过‘产业导师制’帮助学生建立前沿技术视野。”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就业签约及深度座谈,系统获取了富奥电动系统分公司在产业布局、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核心诉求,为学校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提供了关键依据。我校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数字化生产实验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力争2026年建成“噪声测试实验室”等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场景,助力区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撰稿:李东兵 初审:苏冰玉 复审:马海艳 终审:李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