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汽车工程学院301教室座无虚席,一场跨越千年的工业文明对话在此展开。非遗古车模型制作技艺大师卢伟以《中国行走工业的起点》为题,带领师生从商周青铜车马的铿锵回响,走进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轰鸣启程。
图1群贤倾聆・千年车辙入梦来
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文博、汽车设计教研室主任郑涛及全体教师,工业设计专业、汽车造型与改装技术专业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融合历史厚度与现代温度的讲座。
图2 眸光追源・榫卯智慧启新思
作为深耕古车复原40年的非遗传承人,卢伟用300余辆古车模型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精美的古车模型与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中国行走工业的文明图谱。他展示的商周青铜车马模型,以1:10比例复原了古代战车的规制,车轮毂与辐条的榫卯结构历经千年仍严丝合缝,印证了《考工记》中“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的造车智慧。
在谈到秦汉时期的辎车与唐代的辂车时,卢伟特别强调古人对材料力学的深刻理解:“汉代独轮车的平衡设计、唐代花车的装饰美学,不仅体现了实用性,更蕴含着‘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这些跨越时空的设计理念,与现代汽车工程中“轻量化”“人机工程”等前沿概念形成奇妙呼应。
图3 匠言析制・古车规制图中悟
卢伟老师深入阐释中国古车与现代汽车关联,古车轮轴榫卯、指南车齿轮联动的精密设计,与现代汽车传动系统逻辑同源;古人对平衡、承重的力学考量,启发现代汽车人机工程与轻量化设计;古车匠人毫米级榫卯精度的极致追求,更与现代汽车工业“零缺陷”标准一脉相承,生动揭示古代造车技艺作为现代汽车工业文化根脉与创新源头的深刻内涵。
图4 时空对话・榫卯齿轮一脉承
未来,学院将继续通过校企合作、大师讲堂等形式,探索“以古鉴今、以技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汽车工业输送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红旗工匠”。正如卢伟老师所言:“每个时代的车轮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印记,但所有印记都刻着同一个起点——对‘行稳致远’的永恒追求。”
(撰稿:邵晚幸 初审:郑涛 复审:杨宇 终审:李东兵)